第137章 白糖问世_人在南宋,我与蒙古争天下
书Feel > 人在南宋,我与蒙古争天下 > 第137章 白糖问世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37章 白糖问世

  第137章白糖问世

  当时顾田相当反对,因为糖汁成晶不易,历时长达一年半,一旦失败,就会和遂宁当年的霜糖户一样,直接破产。

  但赵与芮请他放心,因为他要采用新的制糖术,成功率高,时间短,绝对血赚。

  当天周来和陈峰在大鹏山岛上安置了一会糖户,然后跟着顾田一起去了金塘岛,不一会儿,赵与芮带着牛宝也来了。

  金塘岛这边已经大大兴土木,一面有工匠和农户在盖房子,一面在耕田种甘蔗。

  现在种甘蔗的时间其实已经有点晚,但没办法,赵与芮按步就班到现在,才有空组织农户种甘蔗。

  顾田等人先拜见了赵与芮,再带他看种植现场。

  赵与芮一边看农户做事,顾田一面向他解释。

  先把甘蔗去根去梢,埋在土里(切忌埋在低洼积水的土里)。在“雨水”节气(约二三月份)的前五、六天,天气转晴时将蔗从土里挖出,去外壳,砍成五、六寸长,每段保留两个节。在地上排好,覆盖少量的土,令其如鱼鳞般头尾相叠。每段蔗上的两个芽要平放,不能上下错开,不然向下的牙就很难萌发。芽长到一两寸长时,需要经常浇洒清粪水;长到六、七寸长时,就挖出来分栽。

  栽种甘蔗时要分畦,每畦需宽四尺,挖深四寸的沟,在沟内栽种。大约每七尺种三棵,盖约一寸厚的土,若土太厚就会发芽减少。待每棵长出三到七个芽时,逐渐培土,每逢中耕除草时都要培土。培土逐渐加厚,蔗秆加高而根茎纵深,可防甘蔗倒塌。中耕除草要及时,不要怕麻烦,浇粪的多少要视土地肥沃程度而定。长到一、二尺高时,将芝麻枯饼、油菜籽枯泡水浇肥,肥料要洒田行里。长到二、三尺高时,须靠牛在蔗田行内耕作。每半月犁一次地:一次用来翻土并犁断旁生的根;一次用来掩土培根。九月初时要培土护根,防止砍断后的蔗根被冻坏。

  “咱们今年种晚了点,但影响不大,反正现在可种的田还少,为明年准备吧。”顾田最后道。

  今年主要的目的是深耕翻田,明年可以扩种。

  赵与芮看完后点点头:“走,去看看制糖。”

  顾田也是一脸期盼。

  南宋的霜糖(冰糖)从种甘蔗到结晶要一年多,时间跨度长,还会失败,所以顾田才反对魏王收购糖汁,现在魏王说有新办法,他也很期待,更有点不相信。

  此时南宋制糖大都运用高番脱水的方法使蔗糖凝固,该方法的缺点在于无法除去蔗糖中的酸素,糖也很难凝固,弄不好蔗糖会在高温下碳化,那就失败了。

  原时空要到元朝攻下福建后,由埃及人传授树灰术才改良。

  赵与芮刚来南宋时想赚钱不知道自己会做什么,好在看到了南宋的糖,终于想到了做什么。

  明穿小说看的多也有好处啊,各种制糖术制火药甚至造炮术都有。

  前世看起点小说,绝大部份造炮弄火药弄糖都是在明朝,这也为赵与芮积累了些知识。

  众人很快来到岛的东边,东边的山比较高,有效阻隔了海上的台风,使得山包围的中间温度比较高,更适合制糖和甘蔗。

  先期来的四明糖户们已经在当地工匠的帮忙下一起盖房子,因为时间紧,赵与芮采用了此时东南亚附近沿海地区,包括南北美洲土著们的建筑方式。

  以竹木做架子,架空后之后,盖以木屋。

  架空能防潮,木屋盖起来快。

  早期先把房子弄起来,等住下来后,再慢慢盖泥石屋替换。

  现场的一块空地上,已经有用木架搭建的遮阳棚。

  好多糖户们正在制糖。

  他们现在用的还是南宋此时的方式。

  先把甘蔗榨出的汁在火上熬,熬到类似麦芽饧的黏稠度,然后把若干竹条插在大缸里,再将熬好的蔗浆倒入,以竹藤编的盖子罩合。接下来,便是等着蔗浆析出结晶,附着在竹条以及缸壁上。到农历五月,把这些结晶取出,这个程序称为“沥缸”。“沥”出的糖晶再经阳光下暴晒,才得到最终的糖霜。不过,一缸糖浆不会全部结晶成霜,会留下相当比例的“糖汁”,也就是余浆。这些糖汁有两种去处,直接卖掉,“或自熬沙糖”。

  但这时的沙糖,都不是颗粒装的,之前赵与芮在王府所见,比较粘稠,像浆糊似的,就是现在的沙糖。

  当然,如果进行中发生碳化,就会失败。

  赵与芮到后,现场已经看到一桶桶的糖汁,还没有开始沥缸。

  因为赵与芮要用新方法。

  只见赵与芮一挥手,不远处有两人抬着一个大缸,顾田看到这大缸差不多有半人多高,约半丈宽,里面不知放了什么,反正很沉,需要两个人用架子抬着,边上还有人扶。

  抬到现场后,赵与芮抬使工匠在附近刚搭好的一个木屋里摆放早就制好的架子。

  那木屋比较大,有五六十平方,也没有架空,因为不是用来住人的,中间放着那缸,缸被架子架空着。

  现场进入屋子的也就顾田,和他儿子女们,包括顾莺,陈峰,周来,赵与芮等几个人,在这五六十平方的木屋里,看起来有点空旷。

  顾田发现这缸的底部有个小孔,但里面被塞了什么东西,没有漏出来,后来才知道被塞了草在里面。

  “来,拿个盆过来。”赵与芮让人又拿进来一个空盆,放在这缸下面,接着拿

  接着让人抬进来那几桶糖汁。

  然后下令“从上面倒下去。”

  农户们把糖汁从缸上倒下去。

  农户们倒完后,先后离开,赵与芮便对顾田道:“这缸里面装了些东西,有黏土,还有纸,这些是用来过滤糖汁中的杂质。”

  不过赵与芮不会和他说,这中间还有石灰,专门防止碳化的。

  他故意弄了个缸,就是不让人打开,不让他们看到里面有什么。

  顾田果然表情有点古怪,他其实很想看看缸里面到底放了什么。

  等糖汁凝固是需要时间的,边上工匠们又抬来另一个缸,架起另一个架子。

  顾田这时发现,缸的背后都写着字,001,002。

  这会阿拉伯数字还没传到南宋,顾田看的一脸懵。

  赵与芮这时道:“这是一号缸,这是二号缸,每个缸大概可以用十天(按每天过滤十次计)。”

  “周来和陈峰负责每隔十天左右,运用新的缸到这里,收回旧缸。”

  顾田家人都认真听着。

  “运送过程中,不得打开缸内,更不能故意摔破来打开,谁打破了缸——斩-——”赵与芮厉声道。

  四周一片肃杀之色,顾田也脸色严肃,知道魏王想保密。

  周来这时很配合啊,赶紧上前,小心翼翼的道:“要万一不小心撞倒了怎么办?”

  赵与芮表情不满的看了他一眼,但还是道:“缸破之后,所有人不许上前,更不许打量,全部离开二十步外,同时立刻通知周来,如果有人偷看,可以举报,举报者,为大功,本王可举荐他为官。”

  现场顾家诸人动容,确定这缸中有什么秘密。

  接着赵与芮又详细说了下金塘岛缸的运输和保存,果然非常严厉。

  每个缸都是从定海县沿海制置司出来,由王府里的人专门填充后,再由王府护卫运送到码头,上船过海到金塘岛军营周来处。

  来时缸的两头都是密封的,到用时由周来和陈峰,还有王府一名侍卫三人同时开启。

  赵与芮会长期选派王府侍卫在此,每五天轮换一名。

  用完后,更换时回收旧的,由周来和陈峰那边密封缸口,再运回制置司,由制置司重新处理后,能重复使用。

  受限于现在金塘岛刚起步,产量不高,所以赵与芮先准备了一百口缸,后继会逐步增加。

  大概一个时辰左右,他们第二缸也差不多凝固好了。

  这时赵与芮又让人拿来一个大壶,里面装的是黄泥水,直接从上面淋了下去。

  同时拿出底下小孔里的草。

  “淋慢点,慢点,慢点。”赵与芮让工匠慢点淋,一缸差不多要倒一分钟左右。

  不一会,下面小孔里有黑滓出现,掉到最下面的盆子里。

  顾田看了几眼黄泥水,没看出是什么。

  他只是糖户,如果是泥匠,估计能认出是黄泥水。

  下面,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候。

  赵与芮虽然在制置司自己先试过一次,这会还是比较激动。

  他亲自上前,探眼往缸里一看,终于长长舒了口气。

  “大伙来看。”

  众人纷纷上前,探头。

  “嘶”接着是各种倒吸冷气的声音,甚至还有惊叫声。

  顾田更不可思议的伸手从里面一摸。

  “啊呀”糖还是有点温度的,稍微有点烫手,不过他也顾不得,直接抓出一把,在两只手上换来换去的吹气。

  “这么白?”

  “这是什么糖?”

  “沙粒状的。”

  赵与芮不但直接把糖汁变成真正的沙糖(沙粒状),而且洁白如雪,原本明朝才出现的白糖,已经提前问世。

  “神了,神了,魏王怎么做到的?”顾田是不敢相信啊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sfeel.net。书Feel手机版:https://m.sfeel.net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